您的位置: 首頁 >體育 >

張長祿第一批男籃國手之一

2022-08-22 18:12:02 編輯:甄武光 來源:唯彩看圖
導讀 張長祿,天津市人,1926年出生。新中國第一批男籃國手之一,國家級教練員,新中國首位援外的籃球教練。張長祿9歲參加天津市小學生籃球比賽...

張長祿,天津市人,1926年出生。新中國第一批男籃國手之一,國家級教練員,新中國首位援外的籃球教練。

張長祿9歲參加天津市小學生籃球比賽,16歲進入天津“原子能”籃球隊。1948年,代表天津隊參加第七屆全運會。

新中國成立后,張長祿的籃球才華得到了更大的施展舞臺。1950年8月,張長祿代表中國大學生隊前往布拉格參加世界學生第二屆代表大會體育比賽,獲得第4名。1951年5月,張長祿代表華北隊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籃排球比賽大會,獲得男籃亞軍。1951年8月,張長祿參加在柏林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聯(lián)歡節(jié),在10支球隊中獲得第6名。

1952年,中國體育代表團赴芬蘭赫爾辛基參加第十五屆奧運會,張長祿擔任中國男籃隊長。但中國體育代表團抵達赫爾辛基時奧運會已臨近尾聲,中國男籃無法參賽。值得欣慰的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了閉幕式,讓五星紅旗首次在奧運賽場飄揚,張長祿光榮地擔任了中國體育代表團閉幕式旗手。

同年9月,張長祿隨中國男籃在羅馬尼亞參加了國際學聯(lián)理事會運動會的籃球比賽,在7支隊伍中獲得第3名。

1953年8月,張長祿參加了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lián)歡節(jié),中國隊在17支隊伍中獲得第5名。1954年8月,張長祿參加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的第十二屆世界學生夏季運動會,中國隊在13支隊伍中獲得第5名。

1955年8月,張長祿與陳文彬一同擔任國家隊教練,率領(lǐng)中國隊赴波蘭首都華沙參加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lián)歡節(jié)。

張長祿是新中國首位援外的籃球教練,有過兩次援外經(jīng)歷。1953年,他赴阿爾巴尼亞擔任籃球教練。1960年,他第二次赴阿爾巴尼亞援外。

1956年,張長祿調(diào)至國家體委球類司,歷任科員、科長、籃球處處長、副司長等職。張長祿同時在中國籃協(xié)擔任重要職務。1956年起,擔任中國籃協(xié)第一屆、第二屆和第三屆秘書長,1982年起,擔任第四屆和第五屆副主席。

1964年,為準備全國籃球訓練工作會議,張長祿負責起草了《我國籃球訓練工作十四年來的發(fā)展概況》等文件,對中國籃球發(fā)展進行了階段性總結(jié)和展望。

張長祿根據(jù)世界籃球的發(fā)展狀況和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提出過很多改革性措施。1982年,中國籃協(xié)針對現(xiàn)實問題,在籃球競賽規(guī)程中提出一系列改革,如全國籃球青年比賽不打聯(lián)防;全隊至少10人登場比賽;每次進攻時間不超過25秒;把三分球引入國內(nèi)正式比賽中等。

張長祿管理全國籃球運動期間,中國籃球取得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1974年,中國男籃第一次參加亞運會,取得第3名。1975年,中國男籃第一次參加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以全勝戰(zhàn)績獲得冠軍,這是中國男籃國家隊的首個亞洲大賽冠軍。這次奪冠也幫助中國男籃取得1976年第二十一屆奧運會的參賽資格。1976年,中國女籃奪得亞洲女子籃球錦標賽冠軍,并獲得1979年女籃世錦賽參賽資格。1983年,中國女籃獲得女籃世錦賽第3名,創(chuàng)造當時的世界大賽最好成績。1984年,中國女籃獲得奧運會銅牌。1986年,在西班牙舉辦的男籃世錦賽,中國男籃獲得第9名,創(chuàng)造了當時的歷史最好成績。

在多年的國際交往中,張長祿也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工作。1976年8月,他當選國際籃聯(lián)中央局委員。1984年,當選亞洲籃球聯(lián)合會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和副會長。1986年起,連續(xù)五屆當選國際籃聯(lián)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1987年至1994年,擔任亞洲籃球聯(lián)合會副會長。同年,他還擔任了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部常務副部長。

1999年,張長祿榮膺“新中國籃球運動杰出貢獻獎”。

2001年,國際籃聯(lián)為表彰張長祿對世界籃球運動發(fā)展所做出的特殊貢獻,派代表專程來到中國,在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籃球比賽期間,為他頒發(fā)了國際籃聯(lián)最高榮譽獎。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最新文章

精彩推薦

圖文推薦

點擊排行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jīng)網(wǎng).復制必究 聯(lián)系QQ280 715 8082   備案號:閩ICP備19027007號-6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chuàng)”外所有信息均轉(zhuǎn)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